中美谈完第二天,特朗普就对印度开出了“罚单”,对此,莫迪政府可谓是敢怒不敢言。那么,特朗普针对印度有何用意?莫迪为什么不能像中国一样予以反制呢?
就在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结束的次日,也就是当地时间7月30日,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,宣布将自8月1日起,对从印度进口的商品征收25%的关税。他还暗示,将对印度从俄罗斯采购军火和能源的行为进行惩罚,并且特朗普还宣布与巴基斯坦合作开采石油,此举让本就处于被动的印度政府,再次陷入尴尬。
要知道,美国对印度加税不是第一次,但这一次特别有象征意义——就在特朗普对中国逐步软化的同时,他对印度却突然下狠手。这种强烈反差,本身就暴露了美国的战略排序:中国是平等博弈,而印度只是谈判对象,甚至可以说是被敲打的对象。
在放话的同时,特朗普还列出三大理由:一是印度关税太高,非关税壁垒更是“烦人”;二是美印之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;三是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军备和能源,背离了美国制裁俄罗斯的要求。他还不忘补上一句:“虽然印度是朋友,但朋友也不能随便占美国的便宜。”
分析来看,印度之所以会沦落到这个地步,关键在于战略地位和谈判姿态。中国在贸易谈判中,始终保持对等原则,谈可以,打不怕。每次美国加税,中国都予以强力反制。就像此前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所谓的“芬太尼关税”,中方立刻对美国农业、能源产品展开反击,并列出“出口管制清单”。此后,美方三次收回部分措施,才换来中方的谈判回应,这种硬碰硬的姿态,让特朗普也不得不重新评估中方底线。
而印度则不同,早在2月份,莫迪就专程赴美会晤特朗普,当面表达善意,还主动抬高美印合作层级。但回国不到两个月,美国就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6%关税,印度紧急派出谈判代表,希望通过多买美国军火、开放部分市场来换取美方的关税减免。但由于印度农业市场始终不愿完全对美开放,谈判从5月起陷入停滞。如今,特朗普突然将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,宣布25%的正式关税,其实就是告诉印度:没有妥协空间。
更让印度感到尴尬的是,过去几年里,莫迪政府一直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“大国形象”,无论是频繁参加G20峰会,还是在金砖国家组织中的活跃表现,印度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全球影响力。然而现实却是,当真正需要与大国博弈时,印度仍旧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。最近柬泰边境冲突爆发,泰国向26个国家发出外交说明函件,名单中没有印度。足以看出,即便是同处亚洲的国家,也未将印度视为可信的调解者。
至于特朗普的用意,从地缘角度看,印度在美国所谓的“印太战略”中扮演过重要角色,也曾是对抗中国崛起的重要棋子。但随着中美关系转向“竞合”,美方不再将印度视为唯一的依靠。尤其在印巴冲突、俄印军火贸易、能源合作等问题上,印度多次在关键议题上与美国立场分歧,让白宫感到失望。
特朗普此次对印度下狠手,还有一层深意,那就是试图继续巩固其“强硬总统”形象。对中国让步后,特朗普必须寻找新的“软柿子”来维持强硬形象。印度恰好处于谈判僵局、外交孤立、内部经济承压的多重矛盾之中,自然成了最佳目标。不仅如此,特朗普还要借此给其他国家“敲山震虎”,告诉所有贸易伙伴:即使是“朋友”,不满足美国利益,也可能随时挨刀。
而印度,目前只能选择隐忍。毕竟,在国际贸易体系中,它似乎还没有与美国叫板的实力,连最基本的反制措施都不敢动,只能期望特朗普在未来几轮谈判中“网开一面”,这种“敢怒不敢言”的状态,只会让印度在国际体系中越发被动。
总之,中国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谈判,是实力带来的底气;印度则在战略投机和现实能力之间反复横跳,结果就是两边都不讨好。当国际体系趋于重组,每个国家都在寻找新坐标时,印度却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。
下一篇:没有了